首页 > 游戏攻略 >

1.6刻晴阵容搭配 八岐大蛇阵容搭配

发布时间:2024-08-01 21:30:46来源:网络转载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1.6刻晴阵容搭配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八岐大蛇阵容搭配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以刻晴为C的阵容可以是刻晴、七七、行秋、然后再带一个副C,比如说琴、温迪、香菱。

副C的选择一般是可以聚怪的,或者可以产生元素反应的,比如火元素。这是一套比较适合平民的刻晴主c阵容,刻晴和香菱持续*输出,然后靠着雷和火的超载反应,打出高额的伤害。该阵容以砂糖或者男主(风),如果能有温迪替代那是再好不过了。

扩展资料:

武器选择

至于武器选择方面,5星的武器方面适合刻晴的倒是不多,词条增加的全都是充能效率。四星武器方面匣里龙吟比较契合(刻晴的E技能为自身增加雷属*伤害),黑剑也不错(暴击的词条,技能增加普攻与重击伤害,物理输出流刻晴可选)。三星武器方面冷刃可用(配合芭芭拉的E技能打出高伤害)。

原神刻晴是游戏中的一个经典主C角色,1.6版本枫原万叶和刻晴如何配队输出高?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个原神1.6刻晴主C配队攻略

*综合分析:

—————————

魔王武装去掉了魔王,用刻晴代替,因为万叶的出现让旅行者把刻晴从派遣的路上请回了自己的队伍中,首先是1.6元素聚变的增强让魔王武装更上一层楼,北斗行秋两名角色有着高频率脱手附着水雷,并且还可以为队伍提供70%的降抗,*主要的一点是万叶扩散增加水伤后,行秋的水剑降抗可以增加更多,因为行秋的水剑是基于自身水伤来算的。还是那一点万叶可以做到双扩散,队伍中的所有角色都可以吃得到元素增伤,简直妙哉!

*输出手法小技巧:

—————————

万叶感电扩散的附着手法是,水雷,优先行秋挂水,再用队伍中的雷元素附着,这样就有着感电持续效果,再用万叶点E扩散双元素然后开启大招增伤,这个时候刻晴大招结束普攻平砍重击可以做到水雷大量附着。

*优点:

—————————

增伤效果,对效果都非常好,主要是减伤可以让刻晴无压力输出,就算不带钟离和奶妈也不会受到**伤害。

*缺点:

—————————

稍微吃一点操作,并且对武器的要求也不低,因为刻晴的伤害上限和武器的选择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低练度的刻晴可能收益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综合分析:

—————————

一刻万叶究*搭配组合,这套阵容虽然有点**,但对于刻晴玩家是个很大的提升,莫娜和班尼特一直都是核爆队伍,给刻晴我个人感觉就是浪费,不过万叶的出现让我改变了这个看法,因为万叶可以不用队伍搭配行秋就可以打出感电效果,这让其他队伍主C带上了行秋,而且三增伤降抗的效果可以让刻晴大招吃到完美加成,做到天街巡游!

*输出手法小技巧:

—————————

还是刚才说的,水雷的元素附着,莫娜先释放E,然后刻晴E技能打出感电效果,万叶释放E和大招,切班尼特放大招增伤,切莫娜放大招易伤,刻晴只需要开启大招伤害就可以成倍的增长,伤害非常可观。

*优点:

—————————

三增伤硬抬刻晴,让刻晴的伤害质变,队伍中四个角色的大招好的都是非常快,真空期非常非常的短。

*缺点:

—————————

刻晴都能打出这种伤害了,还有什么缺点啊?

——————————

总的来说万叶我个人觉得是温迪+砂糖的结合,有增伤有降抗还有小范围聚怪,适配除了物伤以外的所有队伍,是个非常值得抽,非常好搭配的角色,并且把刻晴盘活了。

拥有了万叶后,刻晴也慢慢的回到了主C阵容,回想起开服那段时间,有个刻晴是多么值得炫耀的一件事情,只不过随着时间刻晴也慢慢的成了仓管派遣员。

刻晴、七七、行秋、然后再带一个副C,比如说琴、温迪、香菱。

副C的选择一般是可以聚怪的,或者可以产生元素反应的,比如火元素。这是一套比较适合平民的刻晴主c阵容。刻晴和香菱持续*输出,然后靠着雷和火的超载反应,打出高额的伤害。该阵容以砂糖或者男主(风),如果能有温迪替代那是再好不过了。

《原神》刻晴圣遗物推荐

刻晴圣遗物推荐如雷套,如雷的盛怒两件套效果为获得15%雷元素伤害加成。四件套效果为超载、感电、超导反应造成的伤害提升40%。触发这些元素反应时,元素战技冷却时间减少1秒。该效果每0.8秒*多触发一次。刻晴无论是技能还是普攻大多以雷元素伤害为主,所以如雷的盛怒两件套加成可以完美契合刻晴。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本文链接:http://www.dongyuanwan.com/game/202408/6998.html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