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攻略 >

秦朝武将阵容搭配,秦朝有名的武将谋士

发布时间:2024-08-06 20:59:39来源:网络转载

其实秦朝武将阵容搭配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秦朝有名的武将谋士,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秦朝武将阵容搭配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1、蒙恬

蒙恬(约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祖籍齐国(今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人,秦朝**将领。蒙恬出身名将世家,自幼胸怀大志。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为将军,攻破齐国,拜为内史,深得秦始皇的尊宠,当时与其弟蒙毅号称“忠信”。

秦统一后,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率军修了万里长城和九州直道,克服了国内交通闭塞的困境。大大促进了北方各族人民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中车府令赵高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谋划政变,胡亥即位后,赐死蒙氏兄弟,蒙恬吞***。

2、蒙武

蒙武(?—约公元前219年),名将蒙骜之子,蒙恬与蒙毅之父,战国时期秦国将领。公元前224年,蒙武担任副将,跟随王翦率军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斩杀楚将项燕。公元前223年,蒙武再度与王翦率军攻打楚国,击败楚军,俘虏楚王负刍,灭亡楚国。其后事迹不详。

3、王翦

王翦(生卒年不详),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杰出的军事家。少时喜欢军事,随侍秦王嬴政。率军攻破赵国都城邯郸,扫平三晋地区。

统兵六十万大败项燕,消灭楚国。联同儿子王贲,成为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大功臣。凭借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与白起、李牧、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4、章邯

章邯(?―公元前205年),秦朝**将领,上将军。秦二世时任少府,为秦朝的军事支柱,秦王朝*后一员大将。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受命率骊山刑徒及奴产子迎击陈胜起义军周文部,屡战屡胜。又陆续攻灭义军田臧等部于荥阳直逼陈,迫陈胜遁走。

后攻杀反秦武装首领魏咎、田儋、项梁,移师渡河攻赵。巨鹿之战中被项羽击败,漳纡之战中再次被项羽击败而投降,随项羽入关。项羽分关中之地给秦人章邯、司马欣、董翳,分别为雍王、塞王、翟王,号称“三秦”。

楚汉战争中,章邯在汉王元年(前206)八月,与刘邦军屡战不利,退保废丘(今陕西兴平东南)。汉王二年(前205年)六月,城破**。

5、王龁

王龁(?-公元前244年),亦作王齮,号信梁,战国末期秦国将领,王龁经历三代秦王,为秦国宿将。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白起为上将军,王龁为副将,大败赵国。公元前259年,夺取赵国的武安和皮牢。公元前258年,代替王陵统军围攻赵都邯郸,但未能攻克,楚、魏联军大败秦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蒙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蒙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章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龁

秦国的**谋士有百里奚、蹇叔、商鞅、张仪、樗里疾、甘茂、范雎、尉缭、吕不韦、李斯、甘罗,蒙恬、章邯、王翦、蒙毅、李斯等。王翦,除韩外,东方五国皆为其所灭。子王贲亦为骁将。

蒙武及子蒙恬、蒙毅,具为秦将。蒙氏兄弟为秦守北边,夺河套,筑长城,胡人惮之。为人忠诚、正直,后被赵高假诏召回咸阳杀之。虽有举兵勤王之力,然死于忠君之大义。此外还有蒙骜一、秦国初期谋士

1.百里奚,(约公元前725年~公元前621年),为百里傒简作,亦称百里子或百里,百里氏,姓百里,名奚,字子明。春秋楚国宛邑(今河南南阳)人,另说虞国(今山西平陆县)人。秦穆公时贤臣,**的政治家、思想家,又称“五羖大夫”,是秦穆公用五张黑羊皮从市井之中换回的一代名相。在主持秦国国政期间,百里奚“谋无不当,举必有功”,辅佐秦穆公倡导文明教化,实行“重施于民”的政策,让人民得到更多的好处,并内修国政,外图霸业,开地千里,称霸西戎,统一了今甘肃、宁夏等地区,开始了秦国的崛起。这一时期,秦孝公称之为“甚光美”的时代。史载百里奚“三置晋国之君”,“救荆州之祸”,“发教封内,而巴人致贡;施德诸侯,而八戎来服”,使秦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为秦国*终统一中国奠定了牢固基础。

2.蹇叔,春秋时宋国铚邑(今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人,曾任秦国右相。是先秦**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为百里奚推荐,秦穆公任为上大夫。公元前628年,秦穆公欲袭郑,他加以谏阻,认为长途偷袭,军易疲劳,郑亦会有备,穆公不听,仍派孟明视东征。时其子亦在军中,他泣送其子,断言秦军定在崤山为晋所败。结果,秦军至滑(今河南偃师东南),知郑已有防备,返途到崤山(今河南省洛宁县东宋乡王岭村交战沟)被晋军所伏击,全军覆没,主帅孟明视等被俘,穆公深悔不听其言。

二、秦国中期谋士

1、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继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诬陷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

2、张仪(?-前309年),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张仪村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秦惠王封张仪为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张仪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秦惠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

3、樗里疾(?―前300年),名疾,又称樗里子、严君疾,战国中期秦国宗室、将领,秦孝公庶子,秦惠文王异母弟,其母为韩国人。因足智多谋,绰号“智囊”,被后世堪舆家尊之为“樗里先师”。曾辅佐秦惠王、秦武王、秦昭王等秦国君主。樗里疾擅长外交、军事。秦武王驱逐张仪,魏章后,任命战功卓著的叔父樗里子为右丞相,精通韬略的甘茂为左丞相,二人相得益彰,并且进行一连串战争,扩张秦国版图,为后来秦国统一中国打下稳固根基。

4、甘茂,姬姓,甘氏,名茂,生卒年不详,下蔡(今安徽凤台)人,战国中期秦国名将。曾就学于史举,学百家之说,经张仪、樗里疾引荐于秦惠文王。周赧王三年(前312年),助左庶长魏章略定汉中地。后遭向寿、公孙奭谗毁,在攻魏国蒲阪时投向齐国,在齐国任上卿。周赧王十年(前305年),为齐国出使楚国。秦王想让楚国送还甘茂,为楚所拒。后卒于魏国。司马迁称赞甘茂:“秦所以东攘雄诸侯,樗里、甘茂之策。”

5、范雎(?-前255年),字叔,战国时期魏国人,**政治家、军事谋略家,秦国宰相,为人睚眦必报,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并秦国的王权太弱,需要加强王权。秦昭王遂于前266年废太后,并将国内四大贵族赶出函谷关外,拜范雎为相。长平之战用反间计使赵王将赵括换掉了廉颇,名将白起灭40万赵军,秦国取得空前的军事优势。范雎妒忌白起的军功,借秦昭王之命迫使白起**,此后秦军遭诸侯援军所破,郑安平降赵。前255年,王稽也因通敌之罪被诛。范雎因此失去秦昭王的宠信,不得不推举蔡泽代替自己的位置,辞归封地,不久病死。

三、秦统一天下时期的谋士

1、魏缭,生卒年不详,战国兵家人物。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原姓魏,名缭,秦**十年(公元前237年)入秦游说,被任为国尉后,改称尉缭。他为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立下汗马功劳,主张‘并兼广大,以一其制度’,相传著有兵书《尉缭子》。

2、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至秦国丞相。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秦孝文王,立一年而卒,储君嬴子楚继位,即秦庄襄王,前249年以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庄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吕不韦为相邦,号称“仲父”,专断朝政。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担心被诛杀,于是饮鸩自尽。

3、李斯(约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秦代**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十年(前237年)由于韩人**郑国入秦,秦王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被秦王所采纳,不久*为廷尉。在秦**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中央集权的**。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4、甘罗(约公元前247年—?),战国时期秦国名臣甘茂之孙,**的少年政治家。甘罗自幼聪明过人,小小年纪便拜入秦国丞相吕不韦门下,任其少庶子。甘罗十二岁时出使赵国,使计让秦国得到十几座城池,甘罗因功得到秦始皇赐任上卿(相当于丞相)、封赏田地、房宅。其后事迹史籍无载。

先秦时期我们民族战争都是用战车的,这个你看看秦始皇兵马俑就知道了,兵马俑里面的马俑基本都是战车所用,单独的马俑也是旁边有人牵着的,并没有骑俑,且马俑上也没有马蹬。

根据漠北出土壁画等文物,匈奴人可能为*早使用马镫的民族,这也可能是匈奴在被西汉赶出华夏领地后能横扫欧洲的原因之一。

学者们一般认为西晋时有单蹬,东晋16国时有双镫。此观点源于“1958出土在长沙金盆岭的一个西晋墓中的一个骑俑人只有单脚上马马镫,后在东晋五胡时期的出土文物中有大量的双蹬”,但来自西安理工大学的西汉的壁画证明汉朝汉人就**了马镫和马鞍,估计当年卫青、霍去病也是仰仗于此才能带数万骑兵长途奔袭几千里深入匈奴腹地击败匈奴。

所以,秦朝战争是不用骑兵的,更不用说是大将。

另外说明一点,大将并不会在战争中跟对方大将肉搏,至少在秦汉以前是这样的,其实那时候跟本也不分什么文将武将,想想带了好几万兵还需要自己一个人去拼命怎么可能?单挑的可能*也有,但很少很少,只是**为了好看故意这样写的。

关于秦朝武将阵容搭配和秦朝有名的武将谋士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链接:http://www.dongyuanwan.com/game/202408/16701.html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